天任考研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4考研心理學學碩知識點:心理理論”相關內容,為報考心理學專業的考生們提供指導。更多有關心理學知識點可關注考研備考欄目。
心理理論
1.心理理論的含義
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TOM)是指個體對心理現象和心理狀態的認識。它建立的基礎是:心理世界與客觀世界是相區分的,信念和愿望是人類行為之源。
日常認識中,我們總是論及心理狀態、推知他人的意圖和信念,并通過推測其心理狀態而預測人們的行為。研究者感興趣的是,兒童如何獲得這種關于心理狀態的知識,以及這種知識或能力有何發展方式。
2.心理理論的發展研究
(1)研究起源
關于該領域的研究熱潮始于普雷馬克和伍德魯夫對黑猩猩是否具有認識心理的猜測。
(2)兒童對錯誤信念的認識
韋默和伯納設計出了錯誤信念任務這一經典實驗范式,用來探究兒童能否不受自己關于某一客體位置的錯誤信念的影響,而能正確地預測他人行為的能力。最經典的兩個錯誤信念任務是意外地點任務和意外內容任務。
實驗結果發現,3歲的兒童在進行錯誤信念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5歲的兒童幾乎能夠克服所有困難,更好地理解問題,能夠追隨故事線索。4歲左右的兒童能夠理解“一級錯誤信念任務”,6歲以后的兒童才開始能正確理解“二級錯誤信念任務”。
(3)理論解釋
①理論論:人們關于心理狀態的知識是種日常的、非正式的“理論”,經驗在心理理論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強調兒童對公里知識的歸納與總結。
②模塊論:持該理論的研究者均反對理論論的解釋,認為心理理論的發展是神經成熟的結果,而不是來自理論的修正。
③模擬論:該理論認為,兒童能內省地認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態,并且能夠通過模擬的方法,用認識到的關于自己的心理狀態來推測他人的心理狀態。
還有一些心理學家從兒童個體的知覺經驗、對他人的情感經驗、社會互動經驗等方面來解釋幼兒的心理理論發展。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4考研心理學學碩知識點:心理理論”,希望考生們都能備考順利,考上自己心儀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學專業備考相關內容請關注考研備考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