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按照人本主文心理學的觀點,下列選項中屬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A.認知需要
B.審美需要
C.自我實現需要
D.愛與歸屬需要
【解析1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開創者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有從低級到高級五種基本需要。除了論述的這五種需要之外,馬斯洛后來又提出增加兩種需要: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也屬于成長性需要。具體如下表:
種類 | 內容 | 特點 |
成長性需要 | 自我實現需要 | 是為了實現自我的價值 |
認知需要 | ||
審美需要 | ||
缺失性需要 | 尊重需要 | 對個體來說不可缺少,未滿足時會激勵個體盡力滿足這些需要, 而一旦滿足,其激勵作用會降低 |
愛與歸屬的需要 | ||
安全需要 | ||
生理需要 |
認知需要、審美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都屬于成長性需要,所以本題選D。
【答案】 D
2.遠處行駛的汽車看起來很小,但人們并不認為汽車變小了,這體現的知覺特征是
A.恒常性
B.整體性
C.理解性
D.選擇性
【解析】知覺是個體將感覺信總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的過程,知覺的四大特征具體如下表。
知覺特征 | 涵義 |
整體性 | 指人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把由多種屬性構成的事物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特性 |
理解性 | 指個體在對現時事物的知覺中,需有以過去經驗、知識為基礎的理解,以便對知覺的對象作出最佳解釋和說明的特性 |
選擇性 | 指人不可能同時把接觸到的外部事物納為知覺對象,而總是根據當前的需要有選擇地把其中一部分作為知覺對象,把它們構成一個整體,使之得到清晰的知覺 |
恒常性 | 指知覺系統能在一定范圍內保持對客觀事物的穩定的認識的特性 |
知覺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狀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顏色恒常性等方面,本題沙及的是大小恒常性。因此本題選A。
【答案】 A
3.一個病人聽覺器官正常,但不能理解口語。該患者受損傷的腦區域是
A.布洛卡區
B.威爾尼克區
C.艾克斯勒區
D.運動區
【解析】聽、說、讀、寫是語言活動的四種形式,言語活動具有異常復雜的腦機制,它和大腦不同部位的功能具有密切的聯系。具體如下表。
大腦區域 | 主要功能 | 受損或病變帶來的影響 |
布洛卡區 | 言語運動中樞 | 稱為運動性失語癥( motor aphasia) 或表達性失語(expressive aphasia).患有這種失語癥的病人,閱讀、理解和書寫不受影響。他知道自己想說什么,但發音困難, 說話緩慢而費力 |
威爾尼克區 | 言語聽覺中樞 | 稱為接收性失語癥,是一種語言失認癥(agnosia)。 病人說話時,語音與語法均正常,但不能分辨語音和理解語義 |
艾克斯勒區 | 言語書寫中樞 | 能看、能聽、能說、不能寫 |
角回 | 言語視覺中樞 | 能理解口語、能看到文字,但不能理解書面言語的意義 |
運動區的主要功能是發出動作指令,支配和調節身體在空間的位置、姿勢以及身體各部分的運動。因此本題選B。
【答案】B
4.下列選項中,與有機體的呼吸、吞咽、排泄等基本生命活動有密切聯系的是
A.橋腦
B.中腦
C.延腦
D.間腦
【解析】大腦包括腦干、間腦、端腦和小腦。其中,腦干包括延腦、橋腦和中腦。延腦與有機體的基本生命活動有密切關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腸胃等活動,因而又叫“生命中樞”。橋腦在延腦的上方,它位于延腦與中腦之間,是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之間傳遞信息的必經之地,對人的睡眠具有調節和控制的作用。中腦位于橋腦之上,是整個腦的中點,是視覺以及聽覺的反射中樞。間腦分為丘腦和下丘腦,丘腦是除嗅覺外一切感覺沖動傳向大腦皮層的轉換站,下丘腦是調節內臟活動和內分泌活動的較高級神經中樞所在。
因此本題選C
【答案】 C
5.“馬赫帶”反映的感覺現象是
A.感覺適應
B.感覺補償
C.感覺融合
D.感覺對比
【解析】題項的四種感覺現象如下表。
感覺現象 | 涵義 |
感覺適應 | 指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續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連續作用, 導致對刺激的感受性的變化 |
感覺補償 | 指當某種感覺受損或缺失后,其他感覺的感受性提高以進行補償的現象 |
感覺融合 | 指感受器把對同時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應聯合起來而產生單一感 覺印象的現象 |
感覺對比 | 包括同時對比和先后對比,同時對比是指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對某個部位的強烈刺激會抑制其他鄰近部位的反應,不同部位的反應差別被加強的現象;先后對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的刺激的作用而產生的對比現象 |
馬赫帶現象是指人們在明暗交界處感到明處更亮而暗處更黑的現象。這是因為形成了強烈的感覺同時對比,因此本題選D。
【答案】 D
6.在陽光照射下,紅花與藍花可能顯得同樣亮;而當夜幕降臨時,藍花似乎比紅花更亮些。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A.棒體細胞是夜視細胞,對波長較短的光具有較高感受性
B.棒體細胞是明視細胞,對波長較長的光具有較高感受性
C.錐體細胞是夜視細胞,對波長較長的光具有較高感受性
【答案】A
7.下列選項中,能夠引起隨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是
A.刺激物的新穎性
B.刺激物的強度
C.刺激物的運動變化
D.對注意任務的依從性
【解析】隨意注意是指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隨意注意的因素有:①目的越明確、具體,對完成目的的意義理解越深刻,達到目的的愿望越強烈,就越能引起、保持人的有意注意;②穩定的間接興趣可以引起、保持人的有意注意;③合理地組織有關活動有利于有意注意;④一個具有認真負責、吃苦耐勞、頑強堅毅人格特征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從于目前的目的;⑤知識經驗對隨意注意也有依從性。
本題中,刺激物的新顆性、刺激物的強度以及刺激物的運動變化都是引起無意注意或不隨意注意產生的原因,故選D。
【答案】 D
8.下列選項中,將明暗和陰影作為重要線索的知覺是
A.形狀知覺
B.大小知覺
C.深度知覺
D.顏色知覺
【解析】深度知覺,也叫距離知覺,是關于物體遠近距離或深度的知覺。深度知覺是根據外部環境和機體內部的線索進行的,這些包括單眼視覺線索、雙眼視覺線索(雙眼視差)、非視覺線索(眼的調節、雙眼視軸的輻合)等。其中單眼視覺線索包括物體大小、物體的掩蔽或重疊、明暗和陰影、線條透視、空氣透視(看遠近不同的物體,清晰度不同)、運動視差等。因此本題選C。
【答案】C
9.在一個黑暗的房間里注視一根點燃的熏香,開始你會看到一個靜止的光點,過了會兒,你會覺得這個光點似乎在運動。這種現象是
A.動景運動
B.誘發運動
C.自主運動
D.運動后效
【解析】運動知覺分為真動知覺和似動知覺。其中,似動知覺是將實際不動的物體知覺為運動或在沒有連續位移的地方,看到了連續的運動。似動知覺的主要形式有動景運動誘發運動及自主運動。
動景運動是指當兩個刺激物按一定空間間隔和時間間隔相繼呈現時,我們會看到從個刺激物向另一個刺激物的連續運動現象。誘發運動是指由一個物體的運動使其相鄰的個靜止的物體產生運動的現象。運動后效是指在注視向一個方向運動的物體之后,如果將注視點轉向靜止的物體,那么會看到靜止的物體似乎朝相反的方向運動。而自主運動是指我們的眼睛靜止不動地盯著屏幕上的一個固定光點,不一會兒會發現刺激點飄忽移動起來,本題中的現象就是自主運動現象,故選C。
【答案】C
10.格列高里(R.L.Gregory)認為,人們除了依靠網像運動系統獲得關于物體運動的信
息之外,還依靠
A.特征覺察系統
B.頭一眼運動系統
C.外周神經系統
D.自主神經系統
【解析】網像運動系統是視網膜上映像的流動,以此解釋運動知覺網像運動系統不能充
分解釋運動知覺的復雜現象。人們在知覺物體的運動時,往往眼睛、頭部和身體也在運動。
此時為了知覺到運動,人們不僅需要來自網膜映像流的視覺信息,而且也需要來自中樞神經
系統發出的動作指令的非視覺信息。格列高里把這種運動系統稱之為頭一眼運動系統。
外周神經系統由聯系中樞神經系統和身體的全部神經元及其神經纖維組成,可分為軀體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它擔負著與身體各部分的聯絡工作,起傳人和傳出信息的作用。因此本題選B。
【答案】B
11.“小趙比小王聰明,小王比小李聰明”,據此得出“小趙最聰明”的結論。該推理屬于
A.演繹推理
B.歸納推理
C.類比推理
D.概率推理
【解析】推理按照思維進程方向的不同可以分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具體如下表。
演繹推理 | 指從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或個別性結論的推理,它包括三段論推理、線性理、各種推理 |
歸納推理 | 指從特殊或個別性前提推出三般性結論的推理 |
類比推理 | 指由特殊或個別前提推出特殊或個別性結論的推理 |
題中所述屬于演繹推理中的線性推理。線性推理又叫關系推理,在這種推理中,所給予的兩個前提說明了三個邏輯項之間的可傳遞性關系。因此本題選A。
【答案】A
12.下列關于語言的表述,錯誤的是
A.語言是人際交流中使用的符號系統
B.音位是語言中可獨立運用的最小單位
C.有限的詞語和規則可以產生無限的語句
D.音位能被組合成語素,語素能被組合成詞語
【解析】語言是以詞為基本單位、以語法為構造規則的符號系統。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是句子,句子可分為短語、單詞語素和音位等不同層次。音位是能夠區別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一般來講音位和字母相對應。語素也稱詞素,是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單位,是詞的組成要素,語素可以獨立成詞,也可以同別的語素組合成詞。詞是語言中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單位,在日??谡Z和書面語的交際過程中,人們可以自由使用的單位都是詞。因此本題選B。
【答案】B
13.“詔言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蔽譅柗?B Wholf) 提出的這一假設被稱為
A.語言相對性假設
B.語言生成性假設
C.語言概括性假設
D.語言交互性假設
【解析】沃爾夫的語言相對性假設認為,由于語言不同,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不同,語言影響但不決定思維。故選A。
【答案】A
14.右圖所示的是兩條長度相等的線段,但b線段顯得比a線段長。這種現象是
A.繆勒-萊耶錯覺
B.賈斯特羅錯覺
C.波根多夫錯覺
D.多爾波也夫錯覺
【解析】繆勒一萊耶錯覺,也叫箭形錯覺,相同的線段因加上不同方向的箭頭而看起來不一樣長。賈斯特羅錯覺,指兩條等長的曲線,包含在下面的一條比 上面的一條看上去會長些:同樣,兩個完全一樣的扇形環,包含在下面的扇形環比上面的扇形環看上去大些(圖a)。波根多夫錯覺,指一條直線被兩條平行線遮斷時,看起來被分割開的兩條線段似乎不在一條直線上(圖b)。多爾波也夫錯覺,指兩個面積相等的圓形,在大圓的包圍中的看上去比在小圓的包圍中的小(圖c)。故選A。
【答案】 A
15.小王開車行駛在馬路上,突然從路邊竄出一條狗,此時他顧不上多想,迅速轉動方向盤并急剎車。停車之后,他才感到自己的心怦怦亂跳,呼吸急促,覺得害怕。能夠較好地解釋該現象的情緒理論是
A.詹姆斯-蘭格理論
B,坎農-巴德學說
C.阿諾德的“評定-興奮”學說
D.情緒的動機—分化理論
【解析】情緒情感理論包括詹姆上-蘭格的外周情緒理論、坎農一巴德的丘腦學說、阿諾德的“評定一興奮”理論、湯姆金斯和伊扎德的動機一分化理論,四種理論具體內容如下表。
情緒理論 | 主要觀點 |
詹姆士—蘭格的外周情緒理論 坎農—巴德的丘腦學說 | 認為情緒與機體的生理變化直接聯系,情緒刺激引起身體的生理反應,而生理反應進一步導致情緒體驗的產生 強調丘腦在情緒產生中的作用,當刺微引起的感覺信息傳到皮層時,喚醒處于抑制狀態的丘腦,導致特定模式的情緒產生。丘腦同時將神經沖動向.上傳至大腦產生情緒的主觀體驗,向下傳至交感神經引起機體的生理變化,如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瞳孔放大、內分泌增多和肌肉緊張等,所以身體變化和情緒體驗同時發生 |
阿諾德的“評定—興奮”學說 | 認為刺激情境并不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強調認知評價在情緒中的作用,通過認知評價來確定刺激情境對人的意義,進而引起特定的情緒體驗 |
湯姆金斯和伊扎德的動機—分化理論 | 認為情緒具有重要的動機性和適應性的功能 |
本題中,小王感到心怦怦跳、呼吸急促,這是生理反應,由情緒刺激引起:同時,生理反應又導致情緒體驗產生一覺得害怕, 所以,適用于外周情緒理論。故選A。
【答案】 A
16.托爾曼有關動機的觀點是
A.對達到目標的期待是個體行為的決定因素
B.本能是人類-切思想和行為的動力
C.自我效能感決定個體的動機水平
D.誘因和驅力共同決定個體行為
【解析】托爾曼的期待價值理論將達到目標的期待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認為行為的產生不是由于強化,而是由于個體對一個目標的期待。期待包括由刺激引起的期待和由反應引起的期待兩種。本題中,“本能是人類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動力”是本能理論的觀點:“自我效能感決定個體的動機水平”是自我效能感理論的觀點,“誘因和驅力共同決定個體行為”是誘因理論的觀點,故選A。
【答案】 A
17.個體的目標定位在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上,認為達到既定目標就是成功。根據成就目標理論,該個體所持有的成就目標屬于
A.掌握目標
B.成績目標
C.效能目標
D.表現目標
【解析】成就目標定向把成就目標分為掌握目標和表現目標(也稱成績目標)兩種。其中,掌握目標定向的個體,面對困難有較高的堅持性和適當的學業求助行為,在需要他人幫助時能夠虛心請教,較少自我設障。而表現目標定向的個體回避必要的學業求助行為,當面臨求助情境時,他們常因為感到自尊受到威脅而放棄求助,以維護自尊。
本題中,“把目標定位在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上”,這是掌握目標,故選A。
【答案】A
18.小張在填報高考志愿時,有兩所學??蛇x擇。其中,一所是名牌大學,但專業不理想:另一所是一般大學,但專業理想。小張猶豫不決,這種動機沖突是
A.雙趨式沖突
B.雙避式沖突
C.趨避式沖突
D.多重趨避式沖突
【解析】動機沖突的類型主要涉及對一個或兩個目標的趨近或回避,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動機沖突的類型 | 目標一 | 目標二 | 示例 |
雙趨式沖突 | 趨近 | 趨近 | 魚和熊掌 |
雙避式沖突 | 回避 | 回避 | 既不想去上課,也不想去看電影 |
趨避式沖突 | 趨近且回 | / | 既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 |
多重趨避式沖突(兩個或兩個以上 | 趨近且回避 | 趨近且回避 | 大學生想選修一些有吸引力 的課程,但又害怕考試失敗:想參加校足球 |
本題中,小張的兩個目標中,每個目標都有趨近因素,也有回避因素,所以是多重趨避式沖突。故選D。
【答案】 D
19.下列有關幼兒概念發展的表述,錯誤的是
A.一般只能掌握比較具體的實物概念
B.能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對性
C.實物概念的掌握先于數概念的掌握
D,所掌握的概念內涵往往不夠精確
【解析】幼兒概念發展的特點表現為,幼兒不易掌握-些比較抽象的概念,一般只能掌握比較具體的實物概念,數概念是在有了實物感知、實物表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們還不能掌握關系概念,不能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對性。幼兒掌握比較具體的實物概念的內涵往往不夠精確,概括的內容比較貧乏,概括的特征是外部的、非本質的。故選B。
【答案】 B
20.下圖所示的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模型中,a、b、c分別代表
A.操作、產品、內容
B.產品、內容、操作
C.內容、操作、產品
D.操作、內容、產品
【解析】智力的三維結構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于1977年提出的,他認為智力結構可以從內容操作和產品三個維度來考慮。維度的具體內容如下表:
維度 | 內容 |
智力活動的操作 | 指智力活動的過程,它處理的對象是上述提及的智力活動的內容,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思維、評價 |
智力活動的內容 | 指智力活動的對象或材料,包括聽覺、視覺、符號、語義、行為 |
智力活動的產品 | 指運用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結果,這些結果可以按單位計算,可以分類處理,也可以表現為關系、轉換、系統和應用 |
因此本題選D。
【答案】 D
21.橫斷、縱向和聚合交叉設計常用于發展研究。其中,聚合交叉設計尤其適合于
A.研究某一年齡組在長時間內的變化
B.測量某一年齡組內的集中趨勢和個別差異
C.分析在多個任務上年齡組與任務間的交互作用
D.在不同年齡組重復驗證縱向發展變化,增強研究推斷
【解析】聚合交叉設計(縱向時序設計)是選擇兩個或多個在不同年份出生的被試群體,在他們的不同年齡予以重復研究的設計。因此該設計旨在對不同年齡組進行追蹤研究。聚合交叉設計尤其適合于在不同年齡組重復驗證縱向發展變化,因此本題選D。
【答案】 D
22.根據埃里克森的理論,老年期的發展任務是獲得
A.繁殖感
B.親密感
C.完善感
D.認同感
【解析】埃里克森將個體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提出個體在每個階段都有獨特的心理沖突,即發展任務。具體如下表。
段 | 年齡 | 心理危機 | 發展順利 | 發展障礙 |
1歲半 | 對人信賴←→對人不信賴 | 對人信賴,有安全感 | 與人交往,焦慮不安 | |
1歲半~3、4歲 | 自主←→羞怯、疑慮 | 能自我控制,行動有信心 | 自我懷疑,行動畏首畏尾 | |
4~5歲 | 主動感←→內疚感 | 有目的方向,能獨立進取 | 畏懼退縮,無自我價值感 | |
6歲~青春期 | 勤奮感←→自卑感 |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 |
青年期 | 自我同一性←→自我混亂 | 自我觀念明確,追求方向 | 生活缺乏目標,時感彷徨迷失 | |
成年期 | 親密感←→孤獨感 |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業基礎 | 孤獨寂寞,無法與人親密相處 | |
中年期 | 關心后代←→自我關注 | 熱愛家庭,裁培后代 | 自我態縱,不顧未來 | |
老年期 | 完善感←→失落感 | 隨心所欲,安享天年 | 侮恨舊事,悲觀失望 |
其中老年期存在的心理沖突是完善感和失落感的沖突。到了老年期,回顧一生,如果一生中事業有成,婚姻美滿、與人為善,覺得此生不虛此行,則產生一種先 善感,能夠豁達面
對死亡。
本題中,繁殖感是中年期的發展任務,親密感是成年期的發展任務,認同感是青年期的發展任務。故選C。
【答案】C
23.下列有關幼兒言語發展的表述,錯誤的是
A.口語發展的最佳時期
B.詞匯數量增長最快的時期
C.句法結構從簡單到復雜
D.自我中心言語是其主要的言語形式
【解析】幼兒期是兒童口語發展的關鍵期,包括詞匯發展、語法使用與理解以及運用能力的發展等方面。在詞匯的發展上表現為,幼兒期是一生中詞匯數量增加最快的時期,詞匯內容不斷豐富和深化,詞匯范圍不斷擴大,使用的積極詞匯比嬰兒期大大增長。在語法的掌握上表現為逐步掌握句法結構復雜的句子,從掌握陳述句到逐步掌握多種形式的句子,從掌握無修飾句到修飾句。幼兒受到其思維水平的限制,雖然有時會表現出自我中心言語,自說自話,不顧及別人是否聽懂了自己的話,但這不是其主要的言語形式。故選D。
【答案】D
24.下列方法中,不適宜用來研究嬰兒知覺能力的是
A.陌生情境法
B.視覺偏愛法
C.習慣化與去習慣化
D.操作性條件反射法
【解析】嬰兒心理研究方法主要有:
方法 | 含義 | 目的 |
視覺偏愛法 | 探究嬰兒對哪些刺激物感興趣,注視時間長 | 研究嬰兒的知覺能力 |
習慣化與去習慣化 | 習慣化是指由于重復刺激所造成的反應強度的逐漸降低的現象,去習慣化是指新的刺激導致反應性增加的現象 | 了解嬰兒對某些事物的知覺能力、記憶能力 |
操作性條件反射法 | 通過觀察兒童是否能夠使用手、腳、吸吮等嬰兒已經掌握的動作獲取聽覺刺激等 | 了解兒童的知覺能力、學習能力、記憶能力 |
陌生情境法 | 主要用來研究嬰兒的依戀現象 |
【答案】A
25.在個體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出現“假想的觀眾”和“獨特的自我”等現象的時期是
A.幼兒期
B.青少年期
C.成年初期
D.成年中期
【解析】“假想的觀眾”和“獨特的自我”都是青少年時期自我意識發展的兩個主要表現。青少年期,個體在身體、認知和社會情感上都會經歷巨大的變化。這個時期他們對于自己非常關注,自我意識顯著提高,他們似乎有這樣的看法,即其他人像他們自己關注自己那樣,也非常關注他們,而且他人對他們的評價與他們對自己的評價非常吻合。
同時,獨特自我是這一時期自我中心思維的一大特點, 表現為“獨特的自我”或者個人神話”。他們總是將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情感上,常??浯笞约旱那榫w感受,認為個人的情感體驗是獨一無二的,只有他才能感受到那種極度的痛苦與極度的狂喜。故選B。
【答案】 B
26.小明兩歲時背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這首唐詩。根據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這種學習屬于
A.刺激一反應學習
B.言語聯想學習
C.概念學習
D.規則學習
【解析】加涅根據學習水平的高低提出八類學習。①信號學習:個體學會把一個現成的反應與一個新刺激或“信號”建立聯系,即經典條件反射的建立。②刺激一反應學習:個體學會對某一特殊的刺激作出某種精確的反應。③連鎖學習:是一系列刺激一反應的聯合。④言語聯想學習:其實也是連鎖學習,是由語言單位所聯結的連鎖化。⑤辨別學習學會識別多種刺激的異同,并對之作出不同的反應。⑥概念學習:對刺激進行分類時,學會對一類刺激作出相同的反應,也就是對事物抽象特征的反應。⑦規則的學習:即了解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也叫原理學習,它的作用是控制行為。⑧高級規則的學習:學會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規則去解決問題,所以也叫解決問題的學習。
本題中,小明一句接著一句背詩,屬于言語聯想學習。故選B。
【答案】 B
27.對個體原本就感興趣的活動提供外部獎勵有可能降低其內部動機。這一現象被稱為
A.羅森塔爾效應
B.旁觀者效應
C.德西(E. Deci)效應
D.蔡戈尼克(B. 2eigarnik)效應
【解析】羅森塔爾效應即教師期待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期待能對學生產生影響。旁觀者效應也稱為貴任分散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貴任往往會退縮。蔡戈尼克效應是指人們對于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德西效應是指外部獎勵實際上提高的是學習者的外部學習動機,而有可能降低個體的內部學習動機。故選。
【答案】C
28.某3歲兒童經常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大人只好依著他。導致該兒童這種行為最可能的原因是
A.該行為受到了負強化
B.該行為受到了正強化
C.該兒童天生脾氣壞
D.該兒童注意功能有缺陷
【解析】斯金納認為行為之所以發生變化,是由于強化作用的結果,人的學習是否成立關鍵在于強化。當一個操作發生之后,緊接著呈現一個強化刺激時,那么,這個操作的強度(概率)就增加。斯金納區分了兩種強化類型:正強化和負強化。其中,正強化是個體作出某種行為或反應,隨后或同時得到某種獎勵,從而使行為或反應強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過程。本題中,孩子大哭大鬧(行為) .此時大人依著他(獎勵刺激)。大人依從孩子的刺激不斷增加,促使孩子大哭大鬧的行為增加,這是對孩子大哭大鬧行為的正強化。故選B。
【答案】 B
29.在學完“分數”之后學習“百分數”,這種學習的同化類型是
A.上位學習
B.下位學習
C.并列學習
D.發現學習
【解析】奧蘇伯爾認為學習的同化方式包括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并列學習,其含義如
同化方式 | 含義 |
下位學習(類屬學習) | 指將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圍較低的新概念或命題,歸屬到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圍較高的適當概念或命題之下 |
上位學習(總括學習) | 指新概念、新命題具有較廣的包容面或較高的概括水平,這時,新知識通過把一系列已有的觀念包含于其下而獲得意義 |
并列學習 | 指新舊知識之間既不產生下位關系,也不產生上位關系,他們在人類廣闊的知識背景上具有聯系,學生通過這種聯系進行學習 |
本題中,百分數是分數的下位概念,先學習了分數概念(. 上位概念),再學習百分數概念(下位概念),這時會把百分數概念( 下位概念)歸屬到分數概念( 上位概念)之中,這屬于下位學習,故選B。
【答案】B
30.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包括三部分內容,不屬于該書組成部分的是
A.人類的本性
B.學習心理
C.教師心理
D.個別差異
【解析】桑代克是科學教育心理學的創始人,桑代克于1918-1914年,出版了三卷本《教育心理學大綱》,內容為:人類的本性、學習心理、個體差異及其原因。這標志者傳統教育心理學內容的確立。故選C。
【答案】C
31.有機體每得到一次強化后,反應速度都會下降:此后,逐漸加快反應速度,直至下次強化到來,表現出一種扇形效應。導致這種行為模式的強化程式是
A.定比例強化
B.變時距強化
C.定時距強化
D.變比例強化
【答案】C
32.在向被試呈現的知情同意書中,下列說法不恰當的是:
A.被試有權了解實驗的真實目的
B.告知被試拒絕參加實驗給自己帶來的不利后果
C.告知被試可以自由參加實驗、拒絕參加實驗或中途退出
D.告知被試可能會影響到他們參與意向的重要因素,如風險、感覺不適等
【解析】心理學實驗被試的知情同意權包括實驗的真實目的(有時為了研究的科學性需要采用雙百實驗,但是被試有權事后知曉),告知被試有權自由參加實驗或拒絕實驗或終止實驗,告知被試可能會影響到他們參與意向的重要因素。本題中,“告知被試拒絕參加實驗給自己帶來的不利后果”,這給被試帶來拒絕參加實驗的壓力,有違科研倫理,故選B。
【答案】B
33.下列選項中,可以把兒童作為被試的實驗研究選題是
A.延遲滿足
B.習得性無助
C.長期感覺剝奪
D.長期恐怖情緒誘導
【解析】心理學研究倫理要求是被試免受生理或心理傷害。本題中,習得性無助、長期感覺剝奪,長期恐怖情緒誘導等實驗研究對于兒童來說,都可能在心理發展中留下陰影:而延遲滿足實驗,都不大可能對兒童造成傷害,故選A。
【答案】 A
34.在進行選擇反應時測定時,反應數目和刺激數目的關系是
A.兩者應相等
B.前者應比后者少
C.前者應比后者多
D.前者應是后者的倍數
【解析】簡單反應時是指給被試呈現單一的刺激, 并要求他們只作單一的反應。選擇反應時是指根據不同的刺激物,在多種反應方式中選擇符合要求的反應。在選擇反應時的測定中,呈現的刺激有多種,要求被試對不同刺激作不同反應,但刺激數和反應數相同。當僅對多個刺激中某個特定的刺激進行反應,而其他刺激出現時不予理會,此時測量到的是辨別反應時。
本題中,選擇反應時的測定要求刺激數和反應數相同,故選A。
【答案】A
35.某研究者進行一項以教學 方法為自變量、學習成績為因變量、智力為額外變量的實驗。下列選項中,最能有效控制額外變量的方法是
A.消除法
B.恒定法
C.等組匹配法
D.雙育實驗法
【解析】控制額外變量的方法主要有消除法、恒定法、等組匹配法、雙盲實驗法等。其中,消除法是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措施,消除可能對實驗結果不利的各種環境刺激、實驗條件的額外因素或主試被試方面的主觀因素:恒定法是使額外變量在實驗過程中保持不變,主要體現在保持實驗條件方面:等組四配法是根據被試某些方面的特征或行為表現,將被試人為地劃分為具有相同特質的若于組,使各組特質基本相同:雙盲實驗法也是消除法的一種,是指被試和實驗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試接受哪一處理的實驗技術。
本題中,教學方法為自變量,學習成績為因變量,智力為額外變量。需要控制智力不可能采用消除法,恒定法也無法實現,雙盲實驗法委求被試與主試都不知道是哪一種實驗處理,這與教師需要掌握某種教學方法才能實施相矛盾;而等組匹配法可以隨機分組讓兩組被試智力水平相近,故選C。
【答案】C
36.華生在以小艾爾伯特為被試的恐懼實驗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刺激-反應法
B.單詞誘導法
C.圖片誘導法
D.音樂誘導法
【解析】在華生的恐懼情緒實驗中,華生將小動物和噪聲配對,使小艾爾伯特產生恐懼
情緒,這是條件反射法,即刺激——反應法。故選A。
【答案】 A
37.某公司欲考察廣告的類型(報紙廣告、電視廣告和網絡廣告》對其產品銷售量的影響。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代表性,在不同規模的城市中分別抽取1000名被試進行調研。該研究中的城市規模屬于
A.刺激變量
B.被試變量
C.控制變量
D.任務變量
【解析】實驗中的變量主要包括自變量、因變量和控制變量。在本題中,廣告類型是自變量,產品銷售量是因變量。研究者沒有將城市規模作為自變量進行研究,而城市規模又會影響因變量,因此它是控制變量。故選C。
【答案】 C
38.就測定方式而言,依據誤差對閩限進行間接測量的方法是
A.極限法
B.恒定法
C.調整法
D.信號檢測法
【解析】經典的心理物理法及其特點如下:
心理物理法 | 特點 |
極限法 | 又叫最小變化法、最小可覺差法、系列探查法、感覺等距法,是將刺微按遞減或遞增系列的方式,以相隔相等的小步變化,尋求從一種反應到另一種反應的瞬間轉換點或閾限的位置 |
恒定法 | 又叫正誤法、次數法,是根據出現次數來定閥限,即以次數的整個分 布求閾限 |
調整法 | 又叫平均差誤法、再造法、均等法,是呈現一個標準刺激,令被試再造、復制或調節一個比較刺激,使它與標準刺激相等 |
信號檢測論 | 是一種既能測量被試的反應傾向,又能測量被試的辨別能力的現代心理物理法,其實質是利用信號和噪音的統計特性盡可能地抑制噪音,從而提取信號 |
本題中,依據誤差對閥限進行間接測量的方法是調整法,調整法中被試的每次操作和標準刺激都不會一樣,而這個差值即誤差,平均差誤法就是使用這個誤差計算閱值。故選C。
【答案】 C
39.實驗的多次重復導致了被試反應速度減慢和準確性逐步降低。這種現象稱為
A.練習效應
B.疲勞效應
C.習慣誤差
D.期望誤差
【解析】心理物理法中常見誤差類型及特點:
誤差類型 | 特點 |
練習效應 | 由于實驗的多次重復,被試逐漸熟悉了實驗情境,或對實驗產生了興趣和學習效果,從而導致反應速度加快和準確性逐步提高的一種系統誤差 |
疲勞效應 | 由于實驗多次重復,疲倦或厭煩情緒隨實驗進程逐步發展,導致被試反應速度減慢和準確性逐步降低的一種系統誤差 |
習慣誤差 | 被試由于習慣于前面幾次刺激所引起的反應偏向 |
期望誤差 | 被試在長的序列中給予相反判斷的傾向 |
本題中,被試多次重復而降低反應速度和準確性,這是由于疲勞效應造成的系統誤差,故選B。
【答案】 B
40.在進行反應時實驗的過程中,防止“假反應”的有效措施是
A.提醒被試注意
B.插入偵察試驗
C.剔除過快反應
D.剔除過慢反應
【解析】“假反應”是指在反應時實驗過程中,被試有時會在未呈現刺激的情況下即作出反應。其結果就是被試表現為反應時短,同時錯誤率可能會高,測量的結果是不準確的。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可插入一些偵察試驗,即在反應時測定中,插入只給預備信號而不呈現刺激的刺激,以此了解被試是否是在覺察到刺激后才作出反應。故選B。
【答案】B。
41.與古典心理物理法相比,信號檢測論的優點是
A.能計算出獎懲標準
B.能將信噪比進行分離
C.能將辨別力與判斷標準加以分離
D.能計算出信號和噪音的概率
【解析】信號檢測論能排除實驗時被試的動機、態度等主觀因素對感受性測量的影響已形成了:一些基本方法,如有無法、評價法及迫選法等。而古典心理物理法無法對個體客觀的感受性與主觀的動機、反應偏好加以區分,而信號檢測論則將個體對刺微的判斷過程分為感覺過程和決策過程,兩者是相互獨立的,前者反映了個體的客觀感受性(辨別力),后者反映了個體在判斷時使用的判斷標準。
所以,信號檢測論相對于古典心理物理法優點在于:首先,信號檢測論可以將人的感受性和其判斷標準區分開來:其次,使實驗者可以用一些方 法測量反應的傾向性,并使測得的被試的辨別力不受反應傾向性的影響。故選C。
【答案】C
42.在系列位置效應實驗中,通過分心任務延緩30秒后讓被試進行回憶,其回憶結果曲線的末端變平。這說明延緩過程主要影響
A.短時記憶
B.長時記憶
C.感覺記憶
D.前瞻記憶
【解析】記憶活動是由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三個相互聯系的記憶系統組成。題項的四種記憶系統的具體內容如下表。
記憶類型 | 特點 |
感覺記憶 | 又稱瞬時記憶或感覺登記,指通過感覺獲得的信息在大腦中都要保存個極短的時間,信息保持的時間有0.25~2秒 |
短時記憶 | 在注意的條件下,將有關信息只短暫地呈現一次(信總呈現的時間一般為1秒),對這種當前信息的記憶叫短時記憶,信息保持的時間為5秒~2分鐘 |
長時記憶 | 指對經過深入加工的信息的記憶,長時記憶保存的時間很長,可以是一分鐘, 也可以是幾個小時、幾天、幾年,甚至是終身的 |
前瞻記憶 | 對將來某一時刻要做的事或任務的記憶,是相對于回顧性記憶的一種記憶 |
本題中,系列位置效應是指記憶效果表現為,前期的記憶任務和后期的記憶任務的成績較好,中間的記憶任務的成績較差。通過分心任務讓被試延緩30秒回憶,使被試不能對后面的任務復述。從時間長短(30秒)。上看,排除感覺記憶和長時記憶:同時,是讓被試進行回憶,也不可能是前瞻記憶,故選A。
【答案】A
43.事后回溯設計屬于
A.單組前后測設計
B.前實驗設計
C.完全隨機化設計
D.隨機區組設計
【解析】本題選項中研究設計及其特點:
研究設計 | 特點 |
單組前后測設計 | 指在實驗條件處理前對被試進行觀測的結果與實驗條件處理所做同樣觀測的結果加以對比的設計 |
完全隨機化設計 | 將受試對象完全地按照隨機的原則分配到各處理組和對照組 |
隨機區組設計 | 將實驗單元分成若千組(區組),而后在每個區組內部再按隨機原則,將受試對象分配到各處理組的設計 |
前實驗設計 | 既不采用隨機化程序,也不能主動操縱自變量和控制其他無關變量 |
事后回溯設計在事件發生之后,研究者系統地搜集相關資料,經過分析、比較、推理、判斷,進而發現現象之間的前因后果關系,獲得一定研究結論的方法。這是一種準實驗設計(前實驗設計),未進行變量控制,也不需要設計實驗處理或操縱自變量,故選B。
【答案】 B
44.通常用來測量個體距離判斷水平的儀器是
A.深度知覺儀
B.面積估計儀
C.似動儀
D.棒框儀
【解析】心理學實驗儀及其用途:
實驗儀 | 用途 |
深度知覺儀 | 用于研究深度知覺的儀器,因此能夠測量個體的距離判斷水平 |
面積估計儀 | 用來進行面積估計的儀器 |
似動儀 | 是一種可以產生似動知覺的儀器 |
棒框儀 | 用于梓框測驗的儀器,主罷用于測量個體的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認知 |
因此本題選A。
【答案】A
根據下列研究設計,回答45~48題。
某研究者為了研究自變量X (三種水平X、X。X。和自變量Y (兩個水平Y爾、Y》對某種心理活動的影響,抽取若干名大學生,隨機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組,實驗安排是:
第一組:先做XY再做XY2
第二組:先做XY2再做XY,
第三組:先做XY,再做XY2
45.此實驗設計為
A.組間設計
B.組內設計
C.區組設計
D.混合設計
【解析】本題中,實驗分成了三組,其中自變量X在每一組中是同一種水平,這說明自變量x是組間設計.其中自變量Y的兩種水平在每一組全部被試中都分別進行了處理,這說明自變量Y是組內設計。因此該實驗設計是混合設計。故選D。
【答案】 D
46.其中的組間變量為
A.X
B.Y
C.X和Y都是
D.X和Y都不是
【解析】本題中,自變量X在每一組中是同一種水平,這說明自變量X是組間設計。所以X是組間變量。故選A。
【答案】 A
47.若要求各組被試人數相等,則被試總人數可能是
A.10
B.20
C.30
D.40
【解析】實驗共分三組,各組人數相等,因此被試的總人數應是3的倍數,故選C。
【答案】 C
48.不宜采用該實驗設計的情形是
A.X為智力水平
B.Y為智力水平
C.x為圖片類型
D.Y為圖片類型
【解析】本題中,圖片類型作為一個客觀的變量,既可以組間變量(X),也可以是組內變量(Y) :而智力水平是被試變量,是穩定不變的,只能作為組間變量(X),不能作為組內變量(Y)。故選B。
【答案】 B
49,樣本平均數抽樣分布趨向于正態分布的必要條件是
A.總體分布單峰、對稱
B.總體均值、方差已知
C,總體分布不限,大樣本
D.總體分布正態,樣本方差已知
【解析】樣本平均數的抽樣分布形態受總體分布是否正態、總體方差是否已知、是否大樣本(n≥30或n<30)這三個因素的影響,具體如下表:
總體分布是否正態 | 總體方差是否已知 | 是否大樣本 | 分布形態 |
正態分布 | 方差已知 | 無論大小樣本 | 正態分布 |
方差未知 | 大樣本 | 趨向正態分布 | |
方差未知 | 小樣本 | 趨向t分布 | |
非正態分布 | 方差已知 | 大樣本 | 趨向正態分布 |
方差已知 | 小樣本 | 無解 | |
方差未知 | 大樣本 | 趨向正態分布 | |
方差未知 | 小樣本 | 無解 |
因此,無論總體分布是何形態,無論總體方差是否己知,只要是大樣本,其樣本平均數抽樣的分布都趨向于正態分布。故選C。
【答案】 C
50.下列公式中,用來計算標準分數的公式是